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儿科学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探究 

来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为儿童服务的学科,是为培养临床专业高技术人才所设的重要职业能力课。以往采用终结性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对儿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从儿科临床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以往终结性考核的模式,更多地引入形成性考核,使“教学、实践、考核一体化”,对考核的方式、内容和标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儿科学课程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以达到教学目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学院三年制2015级临床医学专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自然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9人,对照组93人。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平时成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两组学生均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学习儿科学,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7版)教材,课时数相同,授课教师相同。对两组学生实施不同的考核方法,对照组采用终结性考核方法(期末理论考试80%+操作技能考核20%),实验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

1.2.2 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病例讨论课成绩、期中测试、期末理论考试的多元化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15%,病例讨论课成绩占10%,期中测试(闭卷)占15%,期末理论考试(闭卷)占50%,其中平时成绩=课堂纪律(30%)+课堂提问(30%)+课后作业(40%),实践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80%)+实训报告(10%)+见习成绩(10%)。每项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考核医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平时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课堂纪律(30%)、课堂提问(30%)、课后作业(40%)。课堂纪律:课堂纪律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也是每个学生应该遵守的。课堂纪律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按时上下课,有无迟到、早退或旷课现象,有无玩手机、睡觉、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等。满分为100分,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0分,旷课一次扣30分,有玩手机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一次扣10分。纪律考查由学生班长和任课老师共同评价,课后班长把记录情况报告给任课教师,汇总评价后计入平时成绩。课堂提问: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评分,既包括理论课的提问也有实训课的提问,不包括病例讨论课。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课后及时复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师生互动。记录好每次每个学生的得分,提问次数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知识。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给出成绩,做好详细记录。

实践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操作技能考核成绩(80%)、实训报告(10%)、见习成绩(10%)。操作技能考核:儿科学的实践操作课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先示范,然后各小组学生再分别练习。实践操作课结束后,给学生们3~4周的练习时间,进行数次晚训(即开放性实训课),让学生们自主练习各项操作、相互纠错、相互帮助,直到熟练掌握为止。然后再集中安排操作考核,将临床思维、人文素质纳入评价体系,严格按照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给出每个学生的具体得分,满分为100分。实训报告实训课后同学们都上交实训报告册,包括实训课的操作流程、常见问题以及心得体会等。教师批阅后给出每位学生的得分。见习成绩:包括见习报告(50%)和见习表现(50%)。见习结束后,按要求及时书写见习报告,并及时交老师批阅评分。见习表现则由带教老师和小组组长共同评判给分。

病例讨论课成绩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讨论、团队合作等);②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是否思路清晰、分析到位)。每个同学至少回答2次问题;③各个小组分配的任务完成情况(如对某个问题的资料收集或讲解)。病例讨论课结合临床实际,对于儿科学这种临床专业课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章节中安排了7次病例讨论课,每次讨论课课前,任课教师将儿科病例资料发给学生,嘱其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并查阅资料等。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们分析问题、相互讨论、沟通交流,然后随机抽选部分学生发言讲解。再让学生们互相点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再次抽选部分学生发言讲解,然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总结,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锻炼临床思维,还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记忆[1]。病例讨论课的成绩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汇总得分。

上一篇:杨杰:做专注儿童用药的领军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