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对家务事产生兴趣,父母的“用心良苦”格外重要。从以身作则、信任尊重到创造机会等,只要是对孩子有所帮助,都是值得尝试的引导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个粉丝、观众,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让父母感觉新奇和感动。同样的,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对象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此时是模糊不清的态度、飘忽不定的原则,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反效果。下面谈谈如何教会孩子做家务这件事:
原则1:正向连接
让孩子对家务产生正向感觉,有助于提高其做家务的意愿。父母尽量有意识地放下自己的权威感,从孩子角度来看做家务这件事,毋须太刻意以金钱做为奖励,有时只要小小的鼓励、感谢,就能在孩子心中埋下对于做家务的自信与快乐感。
单纯的孩子满足感低,一句真诚的赞美或拥抱,就能让他们满心喜悦。尤其在孩子做家务过程中,充分展现出能力,同时体会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更能唤起其内心的自我肯定价值及与团体的归属连接。
成就、喜悦、快乐……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最好、最有意义的奖赏。因此,不建议父母,采取以金钱或物质,教育或引诱孩子做家务的方式。还来不及让孩子建立正确观念,就先学习到酬劳交换与利益取得,失去参与做家务的意义。
原则2: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思维,对孩子而言就是“隐学习”的教材。家长主动参与家务,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会起而效尤、跟着参与的效果,做到“家务”是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的分内事的观念。
父母千万要避免“边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边做家务”的行为,尤其许多家长一听到手机信息,就放下手边事物,转移注意力,这样不但影响专注度、心情,打断做家务的流程和时间,更会影响后续的行程,甚至是他人的时间。若这样的行为模式被孩子关注到,久而久之就可能会模仿,而无法养成专心良好的做家务习惯。
原则3:制造机会
若想让孩子慢慢进入家务的参与过程,有时候需要家长来营造时机,如此孩子才清楚在何种情境中可以协助哪些家务事,而不会养成毫不关心、事不关己、或置身事外的习性。
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家长十分繁忙,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乖巧不吵闹,就觉得安心了,甚至感到欣慰而满足,较少想到要带着孩子参与家务。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大人忙得团团转时,却未见孩子主动协助,内心不由得怨怼、失望或指责。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袖手旁观”的个性,往往是早期父母的教导方式所致。因此,从初始就要制造让孩子主动参与家务的机会,帮助其建立付出与尽责的观念。
原则4:多多陪伴
现代多双薪家庭,平日无法长时间和孩子紧密相处,因此,善用假日,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不但能享受难得的陪伴时光,还能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感觉与习惯。
长时间的家务陪伴,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的绝佳机会,能为两者带来极大帮助。对于父母来说,唯有和孩子相处、互动,才能经历到观察、磨合、探测底线等过程,进而了解其性格、思维,也能树立起模范形象。
对于孩子而言,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动作,对做家务产生兴趣,进而愿意主动尝试,连带增加肢体和头脑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机会。更棒的是,孩子有了父母温暖的陪伴,关系更亲密,安心感提升,情绪也会较稳定。
原则5:坚持和放下
有时候,难免会碰到孩子做家务中途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分神,或突然对家务失去耐心而不想继续的状况,此时的父母态度是否够坚持相当关键。如果在父母需要孩子协助家务时,经不住孩子的撒娇、哀求或抱怨等言行就妥协,不但无法培养其做家务的习惯,也会降低父母话语的公信力,难保之后不会再以同样手段来耍赖。
因此,她建议父母,先和孩子”约法三章“。在参与家务过程中,若孩子一度表现想放弃的迹象,父母更应该坚持既定规则,尽可能以正向言语引导孩子继续(例如:加油,还差一点就完成),直到完成(除非身体不适),如此才能让孩子真正了解负责的重要性。
上一篇:孩子如果有这三种表现,说明他已经在偷偷自卑
下一篇:没有了